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由中原转移到了五凉统治下的河西地区,使图书典籍、礼仪制度等文化精华在河西得以留存。后来河西文化流传至关中和江南一带,对中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长安和姑臧是中国北部佛经翻译的两大重镇。401年,留居姑臧十七年的鸠摩罗什被后秦姚兴迎往长安,在草堂寺组织译场,翻译佛经。
河西儒学大师胡辩来到关中,后东迁洛阳,教授弟子千余人,名声远扬,一时间关中儒学之风大盛。
437年,北凉遣使南朝,进献河西保存的古籍及凉州学者的著述,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历算等共20部154卷,集中反映了河西学者的研究水平,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
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张骏、谢艾、王济三位五凉文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姑臧人阴铿,是南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尤善五言诗,其诗可视为唐代格律诗的滥觞。
北魏攻灭北凉后,迁徙凉州豪右三万余户到平城。对凉州著名学者和文化人才,北魏政府全盘接收;对五凉文化成果,北魏政府兼收并蓄,纳入中原文化宝库。五凉时期的姑臧城,曾是前凉、后凉、南凉和北凉的都城。姑臧城开创了“宫北市南”的都城新格局,影响了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的布局,成为后世都城营建的典范。
五凉文化直接推进了北魏鲜卑拓跋氏吸收汉族文化的进程,对孝文帝改革以及中原文化的复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隋统一中国之后,河西文化作为重要一源,逐步加入到隋唐文化洪流之中,对隋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