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投而优则仕”成为公司留住明星基金经理的主要手段。但从今年开始,多位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位
文|黄慧玲
编辑|陆玲
信达澳亚基金11月1日上午公告,冯明远因工作安排于10月31日离任副总经理,目前仍担任公司首席投资官、联席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在2020年、2021年主动权益基金大发展期间,冯明远是公募舞台中心的明星基金经理,巅峰时期管理规模超过420亿元。伴随着管理规模的跃进,争议亦纷至沓来。近两年来,冯明远离职的消息始终不断,旗下多只产品陆续转交给其他基金经理。据《财经》了解,此前其确有离开公募基金、进入私募的打算。
目前冯明远旗下仍有139亿元的管理规模。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则公告也透露出三个重要信息:一是冯明远卸任高管更有利于其专注投资;二是其离职信号的阶段性终结;三是随着行业生态环境的剧变,明星基金经理们的“奔私”潮或就此告一段落。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投而优则仕”成为公司留住明星基金经理的主要手段。但从今年开始,多位基金经理陆续卸任高管职位。
《财经》了解到,基金经理们卸任高管职务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些基金经理由于理念不合、自身职业发展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卸高管职位而继续担任基金经理者,则是出于业绩压力、行政事务对投研工作的精力分散等因素。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基金经理或是出于金融业降薪限薪大趋势下对公募高管限薪的担忧。
“很多基金经理的奖金都买了自己的产品,这几年市场回撤,他们的钱也基本套在里面。此外,过去几年一些基金经理为了改善生活、为孩子买学区房等也都买在了市场高点。之前有一阵子在传退薪的消息,如果真的要退薪,那基金经理估计倾家荡产都退不起。所以现在基金经理都不愿意当高管。”一位公募高管表示。
“这其实也是基金经理在行政管理与投研之间重新选择的过程。”晨星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认为,虽然有部分基金经理可以同时做好行政管理和投资,但更多的基金经理仍然属于专业型人才,或许并不适合日常的行政管理。而且行政管理工作也会对基金经理的组合管理精力造成分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冯明远卸任信达澳亚副总经理
冯明远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最初在平安证券研究所任研究员,2014年1月加入信达澳银基金。从2016年10月开始接手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基金,这只基金也成为了他日后的代表作。截至2024年11月1日,任职年化回报为16%。
2019年,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新能源以年度94.11%的收益率在业内声名鹊起,管理规模也随之迅速增长,巅峰时期超过400亿元。信达澳亚基金也对冯明远委以重任,从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部副总监、联席投资总监升至副总经理。
伴随着管理规模的突进,围绕着冯明远的争议也始终不断。2021年开始,一些机构投资者陆续撤出。
有机构投资者曾向《财经》坦言,“管理规模的增长超出边界,导致其阿尔法降低。”接近信达澳亚基金的人士则表示,其实按照冯明远当时的人气,能募集到的钱远比实际募集得多。“拒绝部分新进资金,我们其实也顶着巨大压力。”
与“造星”非议一同流传的,还有冯明远的离职传闻。《财经》了解到,此前其确有离职之意。不过,从此次最新公布的任职情况来看,冯明远卸任副总经理后将转任首席投资官,这也意味着冯明远的离职进展将暂时告一段落。
据多位基金经理向《财经》反馈,冯明远的勤奋与专注在业内有口皆碑。“这次卸任高管就是不想因为管理事务分散投资精力,至少短期内他应该不会走了。”有业内人士认为。
信达澳亚基金表示,作为团队的核心专业人才,冯明远将继续发挥其专业带头作用,持续提升整体投研团队竞争力,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更好的回报。
随着市场回暖,冯明远旗下产品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反弹。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旗下基金近三月平均收益2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10%之内,近一年收益亦陆续回正。
不过,从绝对收益来看,2021年以来发行的多只基金距离回本尚远。其中包括一只三年持有期基金信澳智选,该基金将于2025年1月结束第一轮持有期,目前亏损近三成。
从最新季报披露信息来看,冯明远的持仓仍以科技成长风格为主。以信澳新能源产业为例,冯明远在季报中提及,持仓包括电子、机械、计算机、汽车、新能源行业等。
“当前阶段,美元利率仍在阶段性高位,全球地缘政治、军事冲突不断,割裂的世界对中国 的科技、制造产业提出了挑战,全球化模式出现了分歧,作为全球制造业工厂的中国经济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在当前不利的全球宏观环境下,我们寻找并持有能够积极应对新变化、新冲击的优秀公司,希望能够与优秀的公司一起穿越周期。”冯明远在三季报中写道。
“规模是业绩的天敌。现在回看,对赛道型基金经理来说,200亿是一个门槛。风格型和宽基型选手相对会大一点,可能是300亿到500亿之间。”一位公募高管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永远要平衡好规模和业绩的关系,要有尽量多的有能力的基金经理接得住。除了常规的研究支持,要给基金经理配专门的人员,比如研究助理、投资助理,从一个人变成团队作战。”
投研副总为何陆续卸任?
《财经》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全市场共有47位基金经理晋升为副总经理,在主动权益基金大爆发时期基金经理们密集升职,一度出现了“批发”副总的盛况。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晋升人数分别达到10人、15人、7人,合计占比68%。
时过境迁,随着主动权益基金进入业绩和规模的低谷期,近年来又陆续出现投研出身的公募副总卸任的情况。
一些副总选择了“奔私”。2022年1月,董承非卸任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职务。在此之前,他已离任了兴全趋势、兴全新视野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董承非在给持有人的信中表示,他想“尝试在投资上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后加入知名私募睿郡资产。
一些副总则选择在公募基金同业跳槽。2020年6月,新华基金原副总经理崔建波离任,加入方正富邦基金;2021年3月,银河基金原总经理助理钱睿南离任,加入兴业基金任副总经理,2024年3月,钱睿南又从兴业基金离开;2022年2月,长信基金原副总经理安昀离任,加入施罗德基金;2024年4月,圆信永丰基金原副总经理范妍离任,加入富国基金;2024年7月,华泰柏瑞基金原副总经理李晓西离职,加入信达澳亚基金。
一些副总经理放下高管职位后,继续在原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包括南方基金史博、安信基金张翼飞、万家基金黄海、乔亮等。
也有一些副总离任的同时也离开了公司,目前尚未更新动向。2024年2月,鹏华基金原副总经理王宗合离任,7月,中庚基金原副总经理丘栋荣离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卸任高管职务的基金经理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担任副总后不到一年就卸任的现象。“投而优则仕”的趋势为何发生逆转?
代景霞分析,基金经理卸任副总经理的原因主要包括:希望聚焦投资、职业规划调整、公司组织架构调整等。
“过去,很多基金公司为了激励和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普遍将他们升做高管。而且优秀的基金经理往往在投资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投资决策提供专业的见解,确保公司战略与投资决策保持一致,减少沟通障碍,加快决策流程,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代景霞认为,“但优秀的基金经理未必擅长管理,而且同时承担多个角色也会导致精力分散,影响基金经理对组合管理的专注度,同时也可能降低管理效率,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在公募基金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跑输指数的背景下,基金经理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打磨和精进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策略,特别是有些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压力也比较大,从而希望减少其他职务的干扰,专心做好投资做好业绩。”代景霞说。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明显增加的卸任高管现象,与基金经理们对高管限薪的担忧有关。
“目前没有明确的限薪政策出台,但之前确实有过研究和行业调研。”一位公募高管向《财经》表示,“不过按照目前的政策和经济环境,我个人判断应该不太会有明确的政策出台,它对行业伤害太大。”